其内容包括游泳、龙舟竞渡、弄潮、水秋千、水傀儡、踏混木、水百戏等。

水戏,亦称水嬉,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各种水上游戏活动。其内容包括游泳、龙舟竞渡、弄潮、水秋千、水傀儡、踏混木、水百戏等。

起源

水戏活动在我国源远流长,《诗经·邶风·谷风》就记载了“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的游水活动,表明当时的水上活动也已较普遍了。

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战事繁兴,尤其是吴、越、楚三国,地处江南水乡,水战是其征战的主要形式之一。当地居民也习于“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沿不衰龙舟竞渡。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卷二“端午”条下释:“救屈原以为俗,因勾践以成风。”宋代高承在《事物纪原》中引《越地传》古时竞渡时也说:“竞渡之事,起越王勾践,今龙舟是也。”说明竞渡在屈原之前的春秋晚期已成为水乡泽国吴越地区的一种民间习俗。

水戏名称的出现也比较早。《三国志·蜀志·郤正传》“雍门援瑟而挟说”裴松之注引汉桓谭《新论》:“水戏则舫龙舟,建羽旗,鼓钓乎不测之渊。”另据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十八载:“大业间,杜寳常修《水饰图经》十五卷。炀帝观於曲水,有神龟负八卦进伏羲 ……其类七十有二,以七十二航贮之。此水戏之始。”可见,至迟在隋朝以前,就有了“水戏”的名称。宋时的水戏更为丰富。太平兴国元年(976),宋太宗动用三万五千士兵,拓建西池,并赐名为“金明池”。太宗此次将其拓为周长约九里三十步,直径七里许的规模,其目的亦是为了演习水战。到了宋真宗时期,“水战”一词已从史籍中消隐,改名为“水戏”或“争标”,并“纵都人游赏”。其实,这时军事训练的成分已被淡化,而水戏的内容逐渐增多。《宋史·礼志十六·游观》载,太宗于淳化三年(992) 三月,“幸金明池,命为竞渡之戏,掷银瓯于波间,令人泅波取之。因御船奏教坊乐,岸上都人纵观者万计”。这便是一场皇帝亲临、看客众多的大规模游泳比赛。《东京梦华录·京瓦伎艺·驾幸水殿观争标赐宴》称:“有两画船,上立秋千。”“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入水,谓之‘水秋千’。水戏呈毕,百戏乐船并各鸣锣鼓,动乐舞旗,与水傀儡船分两壁退去。”“水秋千”类似于现代的跳水运动。北宋都城东京开封水嬉的盛况是,先在具有唱乐的船上进行“九傀儡”表演,然后是“水秋千”,表演者在入水前身体有空中翻转的动作,所以整个表演惊险、刺激,很吸引人。有诗云:“巧矜能作水嬉,偶形千状拟为真。机关自谓无知者,手足其如有见时。”说明水嬉中“傀儡”表演非常逼真、生动形象。王珪《宫词》中写道:“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小龙船。” (《宋诗纪事·王珪·宫词》)可见当时的表演已将百戏技艺与水戏相结合了。至政和年间,宋徽宗则于金明池内大建殿宇,将其完全改为皇家春游和观看水戏的地方。苟安于临安时,高宗依然不忘水戏之妙,在面积远远超过金明池的西湖上继续进行水嬉表演活动。宋室南渡,水上活动更为兴盛,《梦粱录·观潮》载:去观潮、弄潮的人“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小伞儿,各系锈色缎子满竿,伺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善泅之徒,竟之弄潮之戏”,“不免有沉溺者,官府因此而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武林旧事·观潮》亦记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而豪民贵宦,争赏银彩。”由上述可见,民间善游者极多,人们对此有极大的兴趣。 宋代游泳弄潮活动的兴盛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专业的游水艺人。《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有“弄水:哑八、谢棒杀、画牛儿、僧儿”的记载,而淳熙十年(1183) 的一次弄潮表演中,有“僧儿、留住等几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至海门迎潮”(《武林旧事·乾淳奉亲》)。这些人都是“市井弄水人”。元明以后,中华民族的水戏活动仍然绵延不绝,特别是在水乡泽国,游水、赛船、弄潮等水戏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四虎网址